我跟大家在朵云书店见面,聊聊诗,很开心。我平生首次到黄岩,可惜未在最佳时,赶在了橘花已错失、蜜橘未长成的空白期。不过,此处之失,它处之得,听说十天前才开的海捕之禁,昨天夜间,我在大排档上吃海鲜时大快朵颐。我和大海最确凿的关系,可能永远只是:它养育、我吞食。 昨天下午我从合肥到黄岩,近四个小时的高铁,穿过江淮丘陵、巢湖湿地、沿江圩垸、皖南山地、杭嘉湖平原,到达浙东山区。一路上,车窗中景象更迭、风物
我和先发相识快三十年了,纯粹建基于诗的友谊,历久弥坚。窃以为,我们是真正的同时代人。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说,你没有读完一个诗人的每一行诗,就不能作出准确判断。持续跟踪阅读,一个读者也就成为一个诗人成长的见证:青年时代的才华彰显,写作突破期的先锋实验,中年的自我节制和艺术上的成熟……这是一个诗人磨砺诗艺的过程,是一段精神不断走向独立自足的旅程。 陈先发1967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天下文章
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可感知的“思想之诗”的话,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陈先发的写作。他的诗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沉思者形象,尤其是体现在陈先发近期诗章中的“思想-感知”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极富魅力的言述。然而诗歌中的“思想”要素及其含义,依然处在难以言传或晦涩之中,抵达今天的诗歌,已在文明史中跨越了最漫长的旅程,这是否意味着人类的思想一直伴随着某种不能尽言之物?或者说,人类生活的世界只能在某个瞬间被意义的闪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非虚构写作可谓异军突起,备受关注。它既迥异于传统的虚构类写作,又不同于惯常的报告文学,全程融入了创作主体极为丰富的个人感受与思考,且以可证伪的方式,呈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重要事实,并为人们展示了文学创作的各种异质性空间。可以说,中国新世纪非虚构写作对于传统叙事文学而言,具有某种变革性的意义。这种变革性,几乎涵盖了从作家创作到文本接受的各个重要环节,包括主体身份、叙事内容、叙事方法、文
20世纪50年代,在现代时期以小说家名世的丁玲只写出过两部小说的片段。除革命历史题材的《在严寒的日子里》外,便是她于1955年底到1956年初创作的现实题材的《杜秀兰》 (未完稿)。a《杜秀兰》现有六个部分,是丁玲在特殊境遇中写就的。1955年八九月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先后召开了十六次,对“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予以揭露、批判。10月底,丁玲在书面检讨中被迫承认自己和陈企霞是反党联盟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晚年研究中,发现了城市的重要性,他预言会出现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世界城市的联盟,地球上的居民将随着世界城市的到来,进入一个单一社会的时代:“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使目前所有主权国家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联邦,这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a在提出这个有较强乌托邦色彩的想法的同时,汤因比也充分表达了对未来世界城市的忧惧,除了资源、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的矛盾以外,他认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 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化出切合历史进程的能量。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独立性的提高,文学为这种国家形象所赋予的想象力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此前新时期文学释放的能量却定格在现代与传统两个常量上,这
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1980年代文学中,许多重要作家,如王蒙、莫言、张承志、史铁生等,我都没有讨论,自然不是他们不重要。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选择的对象主要与能否阐释我的某些想法有关系。这一讲谈王朔,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也就是他的小说、随笔写作、他的活动产生的影响,都与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的重要文化现象有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体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转型”的某些征象。 他的小说,一度
一、夷犹者在午后出发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李洱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93年的《导师死了》,彼时李洱27岁,已经在郑州一高校任教六年。而仅比他大两岁、同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友的格非已经以先锋小说家的身份成名多时。略长几岁的余华、苏童更是早已名满天下。作家的成就大小当然不能以成名早晚来衡量,27岁的李洱也称得上年轻有为,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1993年的文坛早已不是1980年代的模样,曾在校园中与师友们挥
一、问题缘起:“80后”写作与“自我”变奏二十年 1999年,还在上海育才中学念高中的周嘉宁,在《萌芽》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崭露头角,接连获得首届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大赛一等奖,后入读复旦大学中文系文科基地班。2001年,周嘉宁的第一本书《流浪歌手的情人》面市,至2007年,她出版作品共计八种,几乎每年都有新长篇推出。a千禧年见证了媒体、图书市场、传统杂志改刊与网络写作合力打造的青春文学
1916至1920年间,伯林一家住在彼得格勒城北一个小型陶器厂的顶楼,那是一套租下的公寓,楼下院子四散着陶瓷的嵌花器物的碎片,楼上有间藏书室,伯林“孤独而早熟”童年的一部分,就在这里长成。“他发誓自己在十岁那年就已读过《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他喜欢前一部,对后者则全然不知所云。” a 1970年代中期,石家庄一座大院内,母亲与友人闲聊的许多时候,一个少年,会静静潜入她们谈天的隔壁。那
一 胡学文的长篇新作《龙凤歌》依旧是一部关于乡土、生命与苦难的作品。小说以一个家庭在半个多世纪中的生命史、生活史、精神史结构全篇,并在这一主干之上不断枝蔓出新的故事,最终呈现出乡土社会复杂的生活面貌与情感样态。《龙凤歌》拙重而纤绵,展现出作者一贯的对于心灵世界的深入探寻和呈示、对于叙述的强大控制力,以及对于世态人情的细密勘查。小说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围绕着马秋月展开,主要写这一乡村女性在近二十年
《猫鱼》是演员陈冲的自传体散文集,收录的十多篇文章起先发表于《上海文学》,然后结集成这六百余页的厚厚一本。“猫鱼”是什么?陈冲解释说,那是旧日上海用以喂猫的一种极小的鱼,随着猫粮的出现,“猫鱼”在人们的生活里逐渐消失了。“猫鱼”是鲜活的生命,也是尘封的记忆,读《猫鱼》,我们既能看到那条小小的“猫鱼”,也能不断地窥见它所栖身的那片水域。 一 《猫鱼》中的陈冲,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长恨歌》中的王琦
21世纪以来的三部长篇小说《你在高原》 (2010)、《应物兄》 (2018) 、《北流》 (2022)表明,知识分子写作不仅代表了当代文学的思想高度,而且其思考及艺术特点也显露出某种流变。与同时代小说比较,这三部长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高度自省的个体知识人,但它们在知识人的形象、社会批判方式以及小说诗学等方面的差异性之大,明显丰富了传统的知识分子写作。将这三部当代小说长卷放在一起,人们会意识到,产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投身文学创作以来,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一直受到读者和学界的关注。从早期的《小船,小船》 《芦花飘飞的时候》 《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等优美、细腻的短篇小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屡屡获奖的《我要做好孩子》 《今天我是升旗手》 《漂来的狗儿》 《亲亲我的妈妈》等长篇小说,她始终关心儿童的身心成长,关注儿童心理的细微波动和隐秘体验,既受小读者的欢迎,也获得了成年读者的喜爱。不